V2EX 首发,本文将于今晚推送至我的微信公众号订阅者。
一周前,我从网站开发的技术发展这一角度讲明 Meteor 旨在帮助我们编写出应运时代潮流的网站。今天,我试着转述 Meteor 创始人之一 Geoff Schmidt 眼中的计算终端发展简史。对比着看,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基本决定了他做事的格局。
Mainframe 是什么东西?大型主机。不过在这里它特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型计算机,它体积庞大,计算处理能力远不及现今的 iPhone 手机。手机握于手掌, Mainframe 呢,一间教室都未必放得下一台。然而,它仍然意义深远,因为它具有计算处理能力,这是一切未来发展的根基。
PC 这个缩写大家肯定熟悉,个人计算机。它的意义在于体积的大幅缩小,以及成本的大幅降低。破坏性创新指将现有的需要较高消费能力才能享用的事物或服务通过创新方式重新打包为适用于普罗大众消费的商品的行为,重复即重要。几千美元,一张桌子,便可拥有一台计算效率远超人类的个人电脑。当时的现状是,工具出现了,但人们还不太清楚能利用它实现什么。
直至软件业发展起来。图形界面允许非专业人士与冷冰冰的电脑进行交互操作,从而帮助更多的人使用计算机实现他们的需求,没错,又一次破坏性创新。个人计算机的使用者具备了超人的计算能力,但是呢,数据交换还无法摆脱地理隔离,最多是用软盘携带着有限的数据往来于书房和办公室。
直至互联网的普及。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依赖于低延迟的信息送达。从奔跑,到骑马;从电报,到互联网。不仅全球范围内信息送达几近为零延迟,而且能够承载越来越丰富的数据。从文本到视频,从即时聊天到网络直播,没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的服务就不可能实现。
从这里,我的那篇网站发展简史就算是能接上了,我知道你懒得看,这里简单陈述一下大意。互联网让数据交换有了突破地理隔离的优势,结合拥有超高计算能力的服务器,网站开发更倾向于向访问者的浏览器传输计算后的结果—— HTML ;现如今,访问者的终端——包括个人计算机和手机——计算能力越来越强,有人开始考虑直接向访问者的浏览器传输数据,让浏览器获得数据后在本地进行计算和渲染,这一转变允许网站开发者开发出交互更复杂的网站,这一点我在上周已经举过例子了,包括开源项目和商业网站。
Meteor 的概念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同时 Meteor 团队也在这四年内做到了,并且未来还会朝着更开放的方向发展。从大型主机,到个人电脑;从互联网,到移动应用。终端的体积不断缩小,成本不断降低,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数据交换不再受地理隔离,这一切一切的基础条件预示着太多的可能性,直至相应的软件业再一次发展起来。
相互连接的移动设备是未来终端的绝对主力,它们愈加便携、便宜,这一趋势则会愈加凸现。 Meteor 现已能够全方位地支持这一趋势,并将持续进化以应对生态环境的突变。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两个圆点一条直线 - /t/27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