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Geeker
V2EX  ›  分享发现

我获取信息的方法 2022 版

  Geeker · 2022-05-11 10:27:37 +08:00 · 4185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19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获取信息的渠道,直到今天每个月还维持着稳定的浏览量,可见大家对信息获取的焦虑一直没有消减。时过境迁,五年前的方法有些已不再适用,我这篇即为前作的 2022 更新版,不过顺序反过来,先说渠道,再说工具,不来虚的,都是实操。

渠道

开门见山,目前我获取信息的渠道:

  • 邮件列表( newsletter )
  • RSS
  • YouTube
  • Podcast
  • 书籍
  • 约人见面聊天
  • 论文

顺序按使用频率排序。其中除 Podcast 、YouTube 和线下见面聊天外,其他四项在之前那篇均有提到。每项我会在下文中稍加阐述,并在最后分享出我 newsletter 和 RSS 的订阅列表

文字

邮件列表无疑是我当前获取信息最多的渠道,这一是因为我对邮箱使用的愈加频繁与熟练,二是得益于近几年 newsletter 的大爆发。我在前作中提到的那些 newsletter ,大部分是链接推荐型,它们不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是一个个链接配上简短说明,所以我把它们当作别人已经帮我筛选过一遍的信息索引。但是在疫情之后,我订阅了大量杂志型周报型的 newsletter 。前者几乎每篇都是长篇大论,但精品率高,毕竟收费也高(微笑);后者则大部分都是流水账,每周发一篇自己这周做了什么,特别像周报。前者阅读起来费力,因为可能出自专业作者之手,语言水平略高,信息量较大,认真读完一篇都特别耗时;后者则读起来轻松愉快,有点像交了一个朋友,每周跟你 update 一下近况。随着我订阅量的越来越大,我现在精读是越来越少了,除非读到特别有兴趣的,基本上都是快速略读为主。另外我特地订阅了一些非自己领域的 newsletter (比如Construction Physics),有时候读一读完全不懂的东西也蛮有趣。

RSS 对我来说则主要是阅读中文独立博客的工具,因为国内用邮箱较少,很多独立博客作者并不像国外的作者一样,提供 RSS 的同时还提供 newsletter ,所以我只能订阅他们的 RSS 。

邮件和 RSS 这两项都是非常“古老”的互联网协议,其实使用时长越长(或者可能是年纪越来越大)就越会觉得这两项开放协议的技术是多么得稳定和持久,而且生态是多么得丰富。

书籍和论文,这两项好像不必说太多。书籍最大的价值可能是提供了目录,这同样是信息的一种索引,我一直都觉得建立索引是掌握信息的最重要一环。论文我在学生生涯结束之后读的是越来越少了,但凡要读论文绝对是有需求的时候,上次读的论文还是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

音频

Podcast 我在前作中忘提了,其实当时我就已经是很多播客的忠实听众,尤其是锵锵三人行(从小听到大,已被封)和内核恐慌。听觉的信息接收对于我来说比视觉还快,但播客的信息浓度并没有文本高,更多地像一种陪伴,在通勤、运动、或做一些机械劳动的时候让耳边有个声音,不时地会心一笑。后来随着我英语听力水平的提升,我开始听一些外文 Podcast ,逐渐发现外文的专业性暂时还是比我们领先一截。Podcast 在国外特别火,几乎你只要想有点影响力,就必然会有一个自己的 podcast ,你可以没有博客,但不能没有播客。国内这两年也开始奋起直追了,小宇宙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度。

视频

“YouTube 是最好的大学” 被越来越多人承认。我现在很多时候搜索都是直接在 YouTube 上搜,而不是在 Google 上,尤其是实操类的知识,搜到一个视频教程,跟着做很快就搞定了,而不用像阅读说明书一样那么复杂。YouTube 上知识类视频的比例很高,也足够专业化,毕竟很多人靠此为生。比如我最常看的技术类视频,实时性很高,一个新技术出现(尤其是前端),YouTube 上马上就有视频跟进,试用、评测、踩坑、教程应有尽有。如果想学计算机基础,很多天竺小哥讲得真是深入浅出,我个人是觉得比读书要吸收得更快。不过 Youtube 上的投资类视频,还是少看。

人也可以作为信息源。五人平均理论,我觉得说的是信息共享问题,联系最频繁的五个人,就是你信息获取最频繁的五个源。我们日常生活中肯定不可能只接触到五个人,但你会发现自己的圈子会越来越集中化,趋于自己的信息面上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圈子太小的原因,因为整个圈子的总信息量你几乎都掌握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所以每当能有接触到其他圈子的机会,我会格外珍惜,希望能有线下见面聊天的机会,毕竟面对面谈话的信息交换速率是明显快于光纤的。近两年常有媒体使用“破圈”一词,其实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打破了信息的壁垒。多交朋友,多交不同地方的朋友,多交圈层完全不一样的朋友,多一条信息,多一种可能性。

订阅列表分享

  • 我订阅的 RSS 列表 - 一般重点只读 Person 那一栏
  • 我订阅的 newsletter 列表 - 很杂很多,有一些新订阅的可能还没来得及更新,之后补上
  • 我常听的 Podcast 列表 - 只列了常听的

工具方法

前作中提到,我阅读工具的两个阶段:

  1. RSS -> Pocket (read it later) -> Evernote
  2. 只看书,文章基本不看

其实没写太详细,而且后续演变很多,比如用 OneNote 代替了 Evernote ,不过现在连 OneNote 也弃用了。这些工具的替换演变我就略过了,只写我当下——2022 年的信息获取和沉淀方式:

  • RSS 用 NetNewsWire(开源软件)
  • newsletter 用 Mail (苹果系统自带)
  • 不收藏,不摘录,不因错过文章而焦虑,搜索代替一切

是不是超简单?只用一个软件搞定,没有任何后续步骤,也没有任何需要软件间整合的地方。因为稍后读、收藏和摘录其实都是伪需求,在使用 Pocket 、Evernote 、OneNote 这类软件很多年之后,我发现:

  1. 存起来的文章(稍后读、或标记为想读),基本不会读
  2. 收藏起来的文章,几乎不会看第二遍
  3. 经常回看的一般都是自己总结的
  4. 真的想要回看某文章的时候,都是直接 Google 关键字,而不是去自己的收藏软件里去找

我在我的 wiki 中近期创建了两个页面我每天读什么我每天发现了什么其实都是因为我自己写 newsletter 的需要,否则我是压根不会记录这些的。我们连自己读过的书都会忘,何况是文章呢?简直是过眼云烟,但你说读过之后忘了就等于没读吗?显然也不是吧,很多文字,是读一遍就能刻在脑海的,如果没留下任何痕迹,那说明这篇文章不值得再读,如果留下痕迹,它要么变成了你的一部分,要么你还可以再从只言片语的记忆中把它从 Google 上搜回来,所以根本没有收藏摘录的必要。我们真正应该掌握的是搜索。当然,对于实在想收集的 link ,我会直接贴在 logseq 里;实在想内化的信息则我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并写到 logseq 里,不过概率极低(懒)。

邮箱使用技巧

另外我这里也想分享一下我使用邮箱的心得。这里不特指苹果自带的 Mail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邮箱软件,都会提供以下类似的功能,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上文夸这些古老协议的生态丰富。

  • 首先,任何一封邮件,都有已读和未读两种状态,读完之后相当于自动标记了已读
  • 其次,邮件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分流系统,你可以标记( Flag ),还可以移动( Move )到任意一个自己规划的文件夹。这样一来你甚至可以把邮箱当 To Do List 来用。
  • 第三,你可以自己创建规则( Rules ),比如设置把来自 GeekPlux 的邮件自动移到 important 文件夹(如下图)。规则一旦创建,你之后是完全不需要管的,它会自动执行
  • 以上操作,都是一劳永逸,一旦前期设置好,后续操作都是点击两下即可,成本很低
  • 邮箱的搜索功能很强大,按人搜索、按标题搜索、按日期搜索、全文搜索,都可以,只要没被你删除,邮箱就相当于你的一个可搜索收藏夹
  • 另外你还可以去 IFTTT 上整合你的其他工作流到邮箱里,非常方便

setting new rule in mails

总之,把邮箱玩转,几乎解决了 90% 的信息需求。不要怕邮箱被轰炸,因为处理起来很快。对邮箱的全面拥抱,是在我加入外企之后开始的,我相信同样是在外企工作的朋友会懂。最近我开始使用 Spark,什么 rules 都不搞了,就默认的三个 smart inbox ,读完自动归到 seen ,简洁清爽。

电子书管理

我现在已经不买纸质书了,搬两次家就懂。电子书我都是先在微信读书搜,如果有就直接看,如果没有就下载到苹果自带的 Books 看,Books 的体验一点也不比微信读书差。Kindle 已经吃灰了,不如 iPad 好用。

下载的电子书,我统一用 Calibre 管理,这也是一款被颜值耽误了的强大软件。

  • 通常我下载好一本书之后,不论什么格式直接导入到 Calibre 中,可以用它来补充封面,补全书籍的基本信息,还能转换格式,包括在 Amazon 上买的电子书,都可以导出再导入到 Calibre 中,总之格式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 另外 Calibre 能启动一个局域网 server 来共享你的书籍,这样你在任意设备访问 192.168.1.XXX:YYY 就能看到你的所有书,然后再在该设备上下载或直接阅读,比用数据线或其它方式共享要快捷方便很多。
  • Calibre 还可以将书直接发送到你的邮箱,这应该对用 Kindle 来看书的人非常方便
  • Calibre 自带阅读器,你在 Mac 上是可以直接点开某本书来看的,不需要再导出到其他软件,而且阅读器功能很强大,界面很灵活,你可以调整到你最想要的状态。如果是想用其他设备阅读,你可以用刚才提到的局域网启 server 的方法,这样就能在网页直接阅读。如果你特别硬核,你还可以自己写 CSS 代码,来给书籍排版......

当你用 Calibre 整理好下载的所有书籍后,看着一个个书籍封面如放在陈列柜般,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

calibre screenshot

信息茧房与信息焦虑

我在上文讲人也是信息源的时候,提到的圈子越来越窄,其实就是一种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只看自己舒适区内的信息,因为但凡跨出一点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如果读博是为了人类的知识边界突破小小一步,那么我们阅读茧房外的信息就是为了我们的眼界能突破小小一步。破除信息茧房,能让我们少些固步自封多些求同存异;扩宽眼界,则能让我们少些 unknown unknowns 多些未知的可能性。眼界决定我们的上限。

但也不必过于焦虑、过于执着。我个人很讨厌效率焦虑,也讨厌信息焦虑。我追求它们,但不执着于追求它们。道与术要张弛有度,追求效率不应陷入奇技淫巧的漩涡中,追求信息也不该陷入无尽的收藏癖中。每次看到把信息整理或效率攻关写成如期刊论文一般复杂的人,或是上升到认知神经科学的人,我都对它们能否坚持这个方法论持怀疑态度。当做一件事的链路复杂到一定程度时,首先就要怀疑这个步骤是不是出了问题。当然这有可能就是我与学霸们的差距之处,但我相信大道至简,正如总结万物规律的公式总是不超过三个字母一样,越简单的东西才越强大。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13 条回复    2023-02-20 00:07:33 +08:00
tsingwong
    1
tsingwong  
   2022-05-11 10:39:38 +08:00   ❤️ 2
感谢大佬的分享
Pipecraft
    2
Pipecraft  
   2022-05-11 10:41:33 +08:00   ❤️ 1
非常棒的内容,谢谢分享。
e1d4py0KiD6KgqkQ
    3
e1d4py0KiD6KgqkQ  
   2022-05-11 14:12:29 +08:00 via Android   ❤️ 1
有些看懂了,所有链接🔗都点了看完,包括评论,很赞,感谢分享
e1d4py0KiD6KgqkQ
    4
e1d4py0KiD6KgqkQ  
   2022-05-11 14:21:38 +08:00 via Android
信息很庞大
MrTLJH
    5
MrTLJH  
   2022-05-11 15:06:33 +08:00   ❤️ 1
我主要是杂志和书籍,其他零散的信息看了即丢,几乎没有保存价值
happuiness
    6
happuiness  
   2022-05-11 16:10:26 +08:00   ❤️ 1
感谢分享
gyhbkl
    7
gyhbkl  
   2022-05-12 07:23:37 +08:00 via iPhone
感谢分享
foxio2
    8
foxio2  
   2022-05-14 19:44:08 +08:00
感谢分享经验。很好
Helsing
    9
Helsing  
   2022-05-15 12:36:36 +08:00 via iPhone
感谢分享
paopjian
    10
paopjian  
   2022-05-15 15:56:50 +08:00
内核恐慌最近一次更新还是去年 8 月
aoi
    11
aoi  
   2022-09-07 14:46:34 +08:00 via iPhone
感谢分享
adian
    12
adian  
   2022-11-19 13:00:30 +08:00
closedevice
    13
closedevice  
   2023-02-20 00:07:33 +08:00
有个问题想请教下,这么多信息,老哥哪来的时间去看?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535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7ms · UTC 07:59 · PVG 15:59 · LAX 23:59 · JFK 02:59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