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发这个帖子的当天就看到了。因为有与之相类似的经历所以抽空翻了翻日记,润色了下粗糙的文字、保护了下隐私、概括了下内容。故此现在才回帖。#2016 年的初夏高考结束后的 6 月 14 日(黑笔),在汽车站偶遇了一个暗暗喜欢很久女孩和她的闺蜜。我盯着她看了好久,怕她不认识我了,没有上前问好。直到上车之后她表示记得我去车站接的另一个人和我,这个时候内心是紧张不安的,害怕她记得我。在之后的暑假里试探性的问了下她在大学里有没有谈男朋友的想法,以及发了张有 A4 纸般大小、超过一个竖着的一块钱硬币厚度的《刑法学》教材。同年深秋的一天,从她闺蜜那里看到了一张她和其他男生的官宣照,看了好久好久,之后在空间里发了条祝福他们白头偕老的说说。#之后的几个月里我情绪低落、做事没有兴致。也因此搁置了成为她学校旁听生的计划。挚友了解到后找我聊了很多,之后参加了为期半年多的心理辅导。病好之后,学习了一些专业之外、兴趣之内的课程,有了些新的认识和感悟。2017 年 8 月 19 日(蓝笔)“哪有什么巧合和偶遇,不过是'某个人'拿着自己的运气和命运来了一场豪赌,十赌九输,唯一赢的这一次还不被我珍惜。”2018 年 1 月 13 日(蓝笔)“喜欢上了一张图片的意境,一朵盛开的石蒜花上落着一只蝴蝶。叶是花的前世,这是成长。从卵、幼虫到成蝶之间经历了化蛹,这是蜕变。我需要给童年一个交代、给现在一份答卷、给未来一个承诺,我不允许带着过去的痕迹迎接新的生活。”#我对这段经历的感想和当年教授我《精神病学》的老师在课程评总上的留言一样“人家在属于你的一片天空还没有一丝光亮的时候,也曾照亮过你,不论时间的长短你都应当铭记于心和学会感谢,这是你人格的底色。”我的自评“我人格的底色是和太阳光一般无二的米黄色,温暖、向上而热烈。”#写日记不是个好习惯,过段时间再执蓝笔去评价更不是个好习惯。
#楼主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自己的过往。#小时候不喜欢读书的,某一天意识到三年多后是个转折点,至少门门都要及格吧。英语最差面临“单词不会读也记不住怎么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是某些问题没处理妥帖,经历了学校给予的留校察看处分,父亲的打骂,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寄住在别人家里。#直到离开了学校,遇到了一个老师,“他问我:你们学校不教授音标的吗?”,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过去“在单词上标谐音”“听录音磁带”“用手机上电子词典听读音”等等都是我走过弯路。自此学习英语的道路一马平川,不是英语本身没有了难度而是有了问题可以向人求助。#能够在离开学校的情况下还能遇到一些愿意提供帮助的老师是我自己的运气,但是好运气不是没有代价的。我永远的错过了喜欢的人,错失了生命中本该有的美好。如果当时家人注重教育,愿意花钱补课的话……只是人生没有如果。#现在认为“原生家庭”=父母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身高)。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也决定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问题能不能及时和有效的提供帮助。